69至圣先师(上)

上一章 · 章节列表 · 下一章

第54节

【6一9】至圣先师(上)

展开中国一望无际的长长的历史画卷,英雄帝王、名臣良将,数也数不完。但论起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力,任你横扫千军万马,任你决胜千里之外,都只能屈居孔子之后。外国人也许不知道秦始皇,也许不知道诸葛亮,但只要不是文盲,就一定不会不知道孔子。

历史长河慢慢流淌,当那个时代不可一世的春秋五霸已渐渐成为过眼云烟的时候,孔子的名字却愈来愈响亮,直至成为中国上下五千年中最为闪亮的一座灯塔,永远照耀在中华文明的上空。

有人说:中国的历史就是孔子思想的影响史。此言不虚。

我们就不得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是孔子,凭什么是孔子,拥有如此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圣人地位呢?

在我看来,这是中国文明史的一个重大命题。如同研究宗教对于研究西方历史的重要一性一一样,我们只有解答了这个问题,才有可能明白,接下来的两千多年在中国发生的那么多故事是怎么一回事。

而要想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只得坐下来,翻开两千年前留下的哲学经典,去探求一下孔子思想的内涵究竟如何。

首先要谈的还是这个“礼”字。

孔子向来不讳言自己的思想直接来自周公。他那句“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居然还一陰一差一陽一错地使得周公成了民间小巷里的解梦的神仙。

以周公继承者自居的孔子就成了周礼最坚决的维护者。在《论语》当中,维护礼制的话语处处可见:

鲁国权臣季孙氏的八行乐舞队使他怒不可遏,讲出了那句:“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一百多年前的齐国名相管仲,也没能逃脱他老人家的痛骂:“管仲知礼乎?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反坫:诸侯之间互相敬酒后把空酒杯放还坫上),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即便在喝酒的时候,他也不忘借着小小的酒杯表达一下对礼崩乐坏的感慨:“觚不觚,觚哉?觚哉?(觚做得都不像觚了,还是觚吗?还是觚吗?)”

而孔子如此坚决地维护周礼,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他与周公一样,坚定地认为:只有礼制才是最高的治国之道。甚至强过政令,强过刑罚。所以,《论语·为政》篇留下了这样的文字:“导之以政,齐之以德,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用政令去引导人民,用刑罚去管理国家,人民可以免于犯罪,但是不能使人民知耻。用德行去引导人民,用礼制去管理国家,人民不但知耻,而且自己就会规范自己了。)”

大约很多人看到这里,脑中立刻浮现出两个字:迂腐。可真的是这个样子么?我不认同。

纵观整个世界政治史,以礼治国,独一无二,举世无双。而在礼制基础上的西周文明,发展速度恐怕超过了同时期的任何文明。这本身就说明了礼制的威力。接下来两千年的中国历史也明白地昭示着,沿着孔子的道路走下去,可以创造出怎样的辉煌灿烂,怎样的富庶繁荣。

当然,今天再不会有什么人提倡以礼治国。随着教育的扩大,互联网的普及,民智已被空前开启,再指望依靠礼法去约束人民,怕已不再现实。但被西方政界奉为金科玉律的民一主、法制,就真的是是创造太平盛世的灵丹妙药吗?

如果真的是这样,就不会到1988年,还有75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发表的联合宣言中就不会写下这样的话语了:“21世纪的人们若想生活在和谐与繁荣之中,必须退回两千五百年,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我们真的应该走回去看看。

可如果仅仅是着力恢复周公的礼制,就像有些学者所说的那样:“孔子之大,学周礼一言可以蔽其全体”,那孔子的地位,充其量也就跟后世的叔孙通、董仲舒一个级别罢了,绝不可能成为千古圣人。

孔子的高明之处在于,将外在的礼节、礼仪内化成了个人的修养。

这是一个质变。礼,从形式,一下子升华成了人内心深处的一种境界。正所谓:“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礼啊礼啊,说的只是如玉帛之礼器么?乐啊乐啊,说的只是如钟鼓之乐器么?)”

这种向人内心深处的转化,是孔子思想中最重要的一环。而且,这种转化,在他得意门生曾参所著的《大学》中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直至浓缩为一段经典名言,成了日后两千年来每一个政治家的至高格言,至今仍为我们每一个人所熟知——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自此,在中国,发展出一条与其它文明迥然不同的从政之路。安邦定国的政务训练,变成了修身齐家的自我完善。

而如何才算是修身齐家?孔子提出了一条根本。

这条根本,其实只有一个字。但这个字,自一出世起,就开始牢牢拴住每一个中国人,成为至今东西方文化中一点迥然不同的地方,那就是“孝”。

按孔子的一位知名弟子有若的诠释来说:“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孝,成为孔子思想中维持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环节,家庭伦理,一跃成为了治国之本。孝道,成为后世上至帝王,下至百姓尽皆不敢逾越的绝对纲领。其影响之深远,无法量度。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一爱一众,而亲仁。”

在孝的基础上,孔子提出了他整个思想中超越“礼”之上的真正核心——仁。

说“仁”的重要一性一超过了“礼”,从孔子对管仲的评价中即可看出。

前文说过,孔子曾大骂管仲不知礼。可当子路和子贡问起管仲不随公子纠赴死这种严重的不忠之举时,孔子却大赞道:“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管仲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论语·八佾》中更是直接说道:“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礼是什么我们前文已专文论述(参见第23节),那么究竟什么是仁呢?请看下集——至圣先师(下)。

上一章 · 章节列表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