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7昭宣中兴(中)

上一章 · 章节列表 · 下一章

第179节

【207】昭宣中兴(中)

争议二:国家垄断是好是坏。

这份会议记录叫做《盐铁论》,那么盐铁问题自然是辩论的焦点。盐铁的背后,其实也就是国家对商业的垄断行为。

从理论上讲,虽然国家垄断会在很大程度上抑制民营商业的发展,但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应该没有很大危害才是。那么为什么民众会怨声载道呢?

问题就在于,理论跟实际总不是一回事儿。

汉武帝和桑弘羊等人最初设计的时候,想的很好,政一府全面干预市场,既解决了国库收入的问题,又解决了因商人投机而导致的物价不稳的问题,利国利民。

可是实际一操一作当中,情况却完全不是这样。

一句话来说,民间的商人会投机,难道官家的商人就不投机了么?

就说这个均输吧。

以前汉朝政一府收税这样的,人民生产什么,地方政一府就收什么,收完了往中央一交,就完一事儿了。现在搞均输,一切都不同了。

不是说收上去的物品要贱买贵卖,拿来换钱么?那均输官就想了,不能你产什么我收什么啊,得什么赚钱我收什么才行啊。

比方说农民们种水稻种的好好的,以前交税也一直交稻子,可均输官突然说,这个地方不能用水稻交税了,得交棉布。你怎么办?你总不舍得放着良田不管,全家改织布了吧。这个时候上头说话了,你实在没有布拿来交税,交水稻也行,但价格上可就要打折了。

这样一来,简直就是变相加重了民众的税赋。

而均输官从百姓这里搜刮来的这些钱,真的跑到国库里面去了么?当然不会。很大一部分都中饱私囊了。

均输官有生财之道,同样的,平准官、盐铁官也有他们的生财之道。用人民代表的话说,满大街都是富得流油的官僚。

人民代表一语戳中了国家垄断的最大的命门——腐败。

有人说,“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那么垄断,就恰好造就了绝对的权力。

人总是有私心的。在这种情况下,腐败的出现很难避免。而腐败造成的贫富不均,对人民的心理打击,比起富商大贾来说,要严重多了。

人民代表说,当时的社会状况就是“是以耕者释耒而不勤,百姓冰释而懈怠”,大家都不想干活了。

历史不断证明一点:无论多好的政策,都是要靠人来执行的。一旦政策本身不能对人的贪欲加以控制,那么人一性一的弱点往往会使整个政策的效果完全变样……

腐败、以权谋私、官商勾结,这些都是人类各个国家、各个政一府难以摆脱的痼疾。几千年来,许多政治家都对治理腐败做过辛苦的尝试。之后的历史里,我们还会看到不少成功与失败的例子。

上面说到的两大争议,恐怕是宏观经济学上永远的热门话题。重农还是重商,近似于现代经济学所说的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问题;国家是否垄断,则很有点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的味道。

而这样一场辩论,竟然出现在两千年前。说明作为一个体制渐趋完备的大国,中国在宏观经济学领域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盐铁论》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经济史上不可多得的一部重磅著作。

当然,除了经济之外,这场大辩论还涉及了其它的话题。可是,如果说前面的经济辩论当中,人民代表的观点颇有意义的话,那么下面治国之道的讨论,这些由许多读书人组成的代表一团一则愈见迂腐起来。

比方说:仁治还是法治。

《盐铁论》里面专门有一节叫做《非鞅》,顾名思义,就是专门骂商鞅的。

商鞅赏罚皆严的法治固然并不适用于每一个时代,可这些民间读书人的看法也够离奇的。我在里头找到了这样一句话,说楚用吴起、秦用商鞅之后,“楚日以危,秦日以弱”!

这分明是颠倒黑白嘛。

可见,辩论这种东西,辩到后来,有时已经演变为纯粹为自己的观点服务,而不去管事实究竟如何了。

再比方说:打仗还是不打仗。

按照人民代表的观点,政一府根本不要花那么多钱来搞军备,来打匈奴。“王者行仁政,无敌于天下,恶用费哉(干吗还用花钱呢)?”

真的是这样吗?

对不起,历史从来都不是这样的。

从一个国家的长治久安来看,施仁政是绝对正确的。可仅仅靠仁政,就能感化敌人,就能无敌于天下?

我估计,这六十多位人民代表没有几个是从饱经匈奴蹂一躏的北部边区来的。

所以说,也未必多数人说的就是对的。我不由得想起了商鞅的那句经典名言:“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

民众受局限的视野,与执政者不可避免的私心,堪称人类几千年政治史上一对永远的矛盾。

人类社会只能在这对矛盾中摸索前行。

除了这场盐铁辩论之外,昭帝一朝可以记述的大事实在不多。可怜的汉昭帝寿命也实在太短,在位仅仅十三年便去世了,死时年仅21岁。

在那个时代的政体下,皇帝的突然驾崩,对于正在平稳运行的整个社会来说,不啻为一个巨大的打击。尤其向汉昭帝这样太过年轻,连儿子都没能留下的情况,极易引发混乱。

这种时候,霍光的作用就愈发重要了。

他迅速迎立了武帝的孙子昌邑王刘贺继位,皇位问题顺利解决。

然而人们没有想到,仅仅27天之后,霍光却宣布了一个骇人听闻的决定:废掉刘贺。

霍光废刘贺的原因,史书上的记载自然是刘贺昏庸,劣迹斑斑,不堪为天下之主,应当另择贤君。但班固在《汉书》里对废立场面的细节描写,却不禁令人产生了一点想象的空间。

这一天,霍光召集了朝中三公、九卿、博士等等所有重要官员开会。朝上,霍光突然语出惊人:“昌邑王行昏乱,恐危社稷,该当如何?”

这句话虽是问句,含意却再明显不过。霍光突然爆出如此大逆不道之语,立时震住了整个朝堂。班固写道,“群臣皆惊愕失色,莫敢发言,但唯唯而已。”

接下来就是更为嚣张的一幕了。

看到满殿大臣的惶恐模样,霍光手下亲信田延年突然离席而起,按剑大喝一声:“今昌邑王作恶多端,早已使得民怨鼎沸,社稷将倾。今日之议,关乎汉室江山,迫在眉睫,尔等不得迟疑。群臣有后应者,臣请剑斩之。”

字字句句,明摆了是在赤一裸一裸一地威胁。

我们猜想一下,若昌邑王刘贺的真的已经闹到人神共愤的地步,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群臣应当有附和之人,不至于被惊得说不出话来。然而,在霍光的滔天权势面前,大家一致选择了屈服。

结果,群臣争相叩头说道:“万姓之命在于将军,唯大将军令。”

怎么看,这都是一次极其霸道的废立行动。两百多年后,一个叫董卓的人还把它原样复制了一次。

然而不同的是,董卓的废立,引发了中华大地上一场滔天乱局。可霍光的废立,却使得汉王朝的盛世得到了完美的延续。

区别就在于,董卓不过是个莽夫而已,而霍光,是历史上顶尖的政治家。

不管他的废立行动有多少为自己权势服务的意味在里面,霍光毕竟有着不世出的治国平天下的才华。

后来的历史发展证明,他的所作所为,也并没有给汉王朝带来什么危害。

而且,他所新选定的皇位继承人,又是一位历史上少见的贤明君主——汉宣帝刘病己。请看下集——昭宣中兴(下)。

上一章 · 章节列表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