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公卿易位

上一章 · 章节列表 · 下一章

第84节

【97】公卿易位

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政治制度是完美的。历史上出现过很多优秀的政治制度,在这些制度下,产生过伟大的文明。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变动,这些制度都会渐渐地生出问题来,新的一番变革也就产生了。

有的国家,在变革中走向没落与灭亡;有的国家,在变革中走向繁荣与强大。

所幸,中国属于后者。

公元前11世纪,西周设立分封和礼法制度。作为当时世界最优秀的政治制度,一举带动周王朝跻身世界顶级文明的行列。

公元前8世纪,被迫迁都的东周已经失去了控制各封国的能力,渐渐成为了名义上的天子。世纪末的那场周郑交锋,使得东周王室连套在脑袋上的光环也黯淡了。一旦天子式微,中国的土地上立刻群雄并起。

但那个时候所谓的群雄,能做的大都只是捣乱,无非是在一种无秩序的情况下抢夺一点利益而已。他们也不知道中国的未来在哪里。

于是,便有有识之士站了出来,从管仲到孔子,从实践上和理论上,都试图恢复曾经的秩序,以抵抗四面游牧民族的入侵,重振诸夏的辉煌。

但客观地说,尽管管仲、孔子们都很伟大,他们的努力已经很难扭转局势了。在分封制下,各个封国基本上是脱离于王室独立发展,数百年后,再想用一个礼法的笼子把他们关回去,已经是不可能的了。

不仅如此,分封制的另一个弊端也已经愈来愈明显了,那就是第二级分封:不但天子分封诸侯,诸侯还要分封卿大夫。

既然诸侯会给天子捣乱,那么卿大夫岂有不给诸侯捣乱之理。那之前为什么没跳出来捣乱呢?

是因为社会是一点一点发展的。在西周时期,一个封国的生产力根本不足以支持一个诸侯兴风作一浪一;在春秋时期,一个卿大夫封地的生产力也根本不足以支持一个卿大夫兴风作一浪一。

可到了春秋末年,一切都不一样了。

按照我们的逻辑,卿大夫捣乱最凶的地方应该出现在国力最雄厚的诸侯国。在之前讲过的春秋四极当中,楚、秦曾经是偏僻蛮荒之国,所以并不像中原那样严格地实行分封制。而在另外两个大国晋国和齐国里,果然发生了春秋末年最大的两起卿大夫捣乱事件。

先看齐国。

在世纪初子贡的那场一精一彩游说里,我们曾提过齐国最大的贵族田氏与其它高、国、鲍、晏之间的斗争。

说起齐国田氏,有趣的是,他的祖先本是陈国公子陈完。当年他因陈国内乱出奔,被齐桓公收留,因为素有贤名,被赐予不少田产,改姓为田。作为齐国一支新兴的卿大夫,田氏发展很快。田氏最重要的人物出现在齐景公时期,他是陈完的五世孙,田乞。

这位深谋远略的野心家设计了两种型号的斗。给国民开仓放粮的时候,用大斗;找国民收税的时候,用小斗。换句话说,就是用国家的粮食,成全了自己的名声。国民是很好骗的,这样一来,“田氏得齐众心,宗族愈强,民思田氏”。

公元前489年,齐景公身死。齐国两大贵族国氏、高氏拥立太子姜荼继位。然而田乞发动政变,驱逐了国氏、高氏的首领,自立景公的另一个儿子为国君。

自此,齐国国君们开始了他们的傀儡命运。田氏开始实际掌握齐国大权。

子贡当时游说的对象,正是田乞的儿子田常。

田氏的势力又经历了数十年的巩固之后,终于在公元前4世纪初,索一性一废掉国君,取而代之,齐国自此改姓。

再说晋国。

晋国的强大是自晋献公、晋文公开始的,而晋国日后众卿乱政的局面同样源自这两位国君种下的种一子。

公元前7世纪初,晋国一片纷乱。新即位的晋献公为了结束这种局面,巩固自己的权力,毫不留情地将自己的兄弟族人铲杀殆尽。最终,晋国公族几乎只剩下晋献公自己和他的儿子。等到骊姬之乱,晋国诸公子纷纷出逃,自此之后,但凡长大成一人而没有继位资格的公子,跑到国外居住,竟已成为晋国定例。

在这种制度之下,权力很容易就落到异姓卿大夫的手上。

等到晋文公继位的时候,更加重用跟随他流一浪一的那些大臣狐偃、赵衰、先轸等人。因此,跟其他诸侯国相比,晋国的卿大夫根基更深,权力更大,而且没有公族势力集一团一与之抗衡,卿权坐大,几乎是不可避免之事。

公元前546年,诸侯弭兵大会,晋、楚两强罢斗。楚国开始与吴国纠缠不休,而晋国则完全陷入众卿的内斗之中。

此时,晋国十几家有势力的卿大夫经过了数十年的斗争和倾轧,只剩下六家:范、智、中行、赵、魏、韩。在接下来的五十年里,六家牢牢把持着晋国大权,国君的地位每况愈下。更重要的,六家还在进行着你死我活的斗争。

也正因为此,公元前506年,当晋国的老对手楚国被吴国打得半死不活的时候,晋国居然坐视不理,放弃了这个掐死楚国的大好时机。

十年之后,公元前497年,六卿开始了赤一裸一裸一的倾轧。经过了七年苦战,范氏、中行氏终于退出晋国政治舞台。

公元前455年,最强大的智氏意图像齐国田氏一样,发动政变,一统晋国众卿。

智氏掌门智瑶的打算是逐步削弱赵、魏、韩三家的实力。他设计了一个索地计划,依次向韩、魏、赵三家索取土地。

我们不妨替赵、魏、韩三家分析一下形势,从中可以看出人类一种有趣的心态。

首先,他们个顶个都不是智氏的对手。智氏来要土地,不敢不给。可是老老实实的给,就等于进一步削弱了自身的实力。长此下去,最终必然免不了被智氏灭掉的命运。对他们来说,其实唯一的活路,是联合起来对付智氏。

在人类的历史上,这样的局面其实经常出现。但是人这种动物往往更加惧怕眼前的灾难,以后的事情以后再说。因此,当弱者面临强者之时,往往选择的不是联合抵抗,而是屈服。一次一次地屈服之后,再屈辱地灭亡。

韩、魏两家就是这样做的。眼看智瑶的计划就要实现,但赵家出了个硬骨头——掌门赵无恤。他不给!

智氏当然不同意。而且有趣的是,韩、魏也不同意。人就是这样子,我都从了,你不从,那我多没面子。于是,赵氏等于承受了来自智、魏、韩三家的压力。

赵无恤没有屈服,眼看面一皮即将撕一破,赵无恤断然决定,赵氏全族撤离府第,全部集中到晋一陽一城内固守。

晋一陽一,在今山西太原一代,也是一个兵家必争之地。李唐王朝就是从这里起兵,以它为根据地,进而夺取天下的。公元前455年,春秋时代最大规模的内战在这里打响。

智、魏、韩三家围攻晋一陽一。赵氏经营晋一陽一多年,城防坚固、物资充足,三家围攻数月而不克。

困难之际,智瑶一拍脑袋,首创了世界军事史上一个新的战法——放水淹城。

晋一陽一城边有条河,时称晋水。智伯命人在晋水上游筑起水坝蓄水。与此同时,向晋一陽一城开凿一条水渠,但用铁板闸住,不让水流过,就蓄起了一座水库。待到公元前453年,春雨大降,河水暴一涨,智伯开闸放水,晋一陽一城顿时成为一片泽国了。

智伯此计实在是天才。滔滔洪水,足抵十万雄兵。他为打仗挖出的智伯渠,后来竟演变成了中国最早的筑坝引水的灌溉工程,渠水一直流淌到今天。李白有诗赞曰:

时时出向城西曲,晋祠流水如碧玉。

浮舟弄水萧鼓鸣,微波龙鳞莎草绿。

智瑶的计策堪称绝妙,智伯渠巧夺天工,但可惜却换来了意想不到的糟糕结果,竟直接导致了智氏的灭亡。

看着水漫晋一陽一城的盛景,魏、韩两族掌门魏驹、韩虎却忧心起来。原因很简单,魏、韩两家的老巢,分别临近汾水和绛水,他们猛然意识到,他们灭亡的日子似乎不会太远了。

赵氏也抓住了这个机会。赵无恤帐下首席谋士张孟谈潜出晋一陽一城,密会魏驹、韩虎,三家达成协议。

公元前453年三月丙戌,夜。

魏驹、韩虎杀死守堤士兵。洪水竟反灌至智氏大营。反水,反水,这次是货真价实的反水了。

智营一片大乱之时,魏驹、韩虎、赵无恤同时掩杀过来,智氏溃不成军,智瑶也被赵家军所生擒。

赵、魏、韩三家瓜分了智氏的钱财土地,曾经的超级大国,晋,实质上已经被分成三个国家。

三家分晋,是一个标志一性一事件。它标志着封建和礼法制度尚存的春秋时代已成过去,一个崭新的时代,一个更加风起云涌、变化万千的时代,战国,拉开序幕。

战国是一个怎样的时代?它与春秋有什么不同?容我们稍后详述。现在,我们还是先回到希腊,看看那里同样天翻地覆的变革与纷争吧。请看下集——雅典败局。

上一章 · 章节列表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