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天地之道(下)

上一章 · 章节列表 · 下一章

第57节

【72】天地之道(下)

在政治上,老子的“无为”思想众所周知。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我无为而民自化。”

“为无为,则无不治。”

“一爱一国治民,能无为乎?”

这个理论奇异的近乎荒谬。难道什么事都不做就可以治理国家么?

老子未等别人质疑,就悠然讲道:“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中国的后人们没有令他老人家失望。三百余年后,两位杰出的皇帝认真地执行了老子的无为之道,终于开创了中国集权政治史上首个太平盛世,直至牢牢奠定了整个集权政治制度的基础。

我们不妨留到那个时候,再去解析老子“无为”的奥妙。

《老子》中直接讲兵的并不多,但有些地方,与《孙子兵法》不谋而合,甚至召来了二者一脉相承的猜测。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老子》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孙子》

善为士者不武。——《老子》

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孙子》

善战者不怒。——《老子》

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孙子》

但我觉得,在《老子》中,更为一精一妙的用兵之言,还是来自“道”,诸如“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具备了特有的辩证色彩,也就深合“兵者,诡道也”的兵家之妙了。

至于为人处世,《老子》对中华文化的影响就更加深远了。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轻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这样的话语,不是人人都同意,却在两千多年里为无数智者所珍藏。原因在于,在这个更快、更高、更强的喧嚣世界里,老子为我们提一供了一个安详宁静的一精一神家园。

你不是一定要隐逸山林,你不是一定要离尘出世,你只要拿出那本薄薄的《老子》,那个美丽的家园就会呈现在你面前,是你不会在无限追求的那条漆黑小巷里走得太远,走得太深。

清静为天下正。

进则为儒,退则为道。正如前文所说,中国人的内心世界终于完整。

琐罗亚斯德、释迦牟尼、孔子、老子,一个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在本世纪接连出现。这是巧合么?

我认为不是。该讲讲历史的必然一性一了。

在人类各大文明发展到这个阶段的时候,大都已经渡过了最早期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阶段,就最基本的温饱条件讲,生产已有了不少剩余。但人们似乎不知道该怎样处理这些多出来的东西。

这些剩余成果引发的是什么呢?

好一点的,是人们随之膨一胀的欲一望。人们的幸福感不但没有增加,反而因这多出来的欲一望无法满足而愈发痛苦。

坏一点的,是人们为争抢这些东西打得头破血流,以至于兵连祸结,民不聊生。

前者,与心理疾病频发的现代社会颇为相似;后者,竟是几千年人类历史中不断重复的主题。

这批人类最早的思想巨匠,用各自不同的方式开始了他们的思索。因此,我们可以发现这些哲人虽然思想内涵不尽相同,但共同目的是让人们控制内心的欲一望,教导人们退、不争,抑或维护社会的稳定,抑或将人们导向一个健康的心灵世界。

这样的导师,我称之为伟人。

这样的思想,千秋之后,仍是我们宝贵的一精一神财富。

可人终究是一种贪婪的动物。那个时代的动荡仍在继续。恰在此时,中国春秋的晋楚争霸格局骤然崩塌。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从一个久远的故事说起。请看下集——绝代艳姬。

上一章 · 章节列表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