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2赤壁鏖兵(中)

上一章 · 章节列表 · 下一章

第248节

【272】赤壁鏖兵(中)

说到这里,我们暂且放下曹一操一,来看看长江对面的情况。

在东汉末年各路诸侯拓展根据地的过程中,进境最速的,应属孙策。

191年,孙坚在进击刘表时战死。孙坚出身不过一介平民,只是凭战功谋得高位,也还根本来不及培养家族势力。因而孙坚死后,没能给他儿子留下太多资源,所能留下的,不过几个旧部,千余死忠而已。而且,孙坚的长子孙策,其时刚刚17岁。按常理度之,这些人不会有能耐再闹出什么动静了。

然而历史上总有这样的少年英才,弱冠之年就能纵横天下。195年,21岁的孙策以东征平乱为由,领着千余人东征,一路招兵买马,将部众扩至五六千人,然后就提着这几千人,在短短四年之内,称霸江东,占据了今天江苏、安徽、江西、浙江的大部分地区,名震一方。

当然,时逢乱世,像孙策这样能打的人并不算少。尤其可贵的是,孙策并不只能打仗。跟曹一操一相比,孙策的政治水准差得很远,但有一点孙策与曹一操一相同,就是极善用人,而且孙策对属下更加推心置腹,对周瑜、张昭等核心人物,已经到了肝胆相照的地步。于是孙策依靠着张昭、张纮等文臣的治国才华,以及他自己无与伦比的人格魅力,使得江东六郡人心归附,秩序井然,在天下诸侯间脱颖而出。

当时曹一操一正与袁绍对峙官渡,对于势力高速膨一胀的孙策,自然极是忌惮。而且也的确有传闻,说孙策准备趁虚而入,攻打许昌,曹营之内人心惶惶。但曹一操一帐下的谋士,有时简直可以做出预言家一样的判断。荀彧就官渡局势做了一精一准的预言,关于孙策,郭嘉也有个预言:“然策轻而无备,虽有百万之众,无异于独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敌耳。以吾观之,必死于匹夫之手。”果然不久之后,孙策被刺身亡。郭嘉的预言准确得邪乎,以至于让人不由得不怀疑,此次刺杀是不是郭嘉指使的。

但不管怎样,当世唯一能和曹一操一匹敌的孙策死了,对天下局势影响巨大,曹一操一得以专注于袁绍,终于一举破袁,统一北方。

孙策死后,其弟孙权继位。历史上,孙策临终前对孙权有过一段很有名的评价:“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

这话说得或许没错。可江东虽有长江之险,但毕竟偏居一隅,仅靠“保江东”是保不住的。孙策本有继续拓土之志,怎奈英年早逝,壮志未酬。孙权的战略眼光和决断能力,跟他的兄长相比,就差得太远了。

孙权刚刚即位不久,鲁肃就向孙权提议进取荆州。刘表乃庸才,根本无力与孙权抗衡,而曹一操一专心北方,根本无暇南顾,如果孙权拿下荆州,则完全掌握长江天险,形势大有可为。然而孙权没有孙策那种与生俱来的信心,他不觉得自己一定能赢,便没有采纳鲁肃之策。

此后曹一操一又在北方羁留了七年之久。七年之中,孙权仍未踏出一步,坐失吞并荆州的绝好时机。其实从这个时候起,就已经注定,统一天下的,绝不会是他了。

直到208年,甘宁再提进取荆州之策,孙权方才采纳,派甘宁出征。结果甘宁顺利击破刘表的大将黄祖,拿下荆州的门户夏口,随时准备进图荆州。

可是为时已晚。曹一操一已经完全平定北方,而且已经在邺城开了玄武池,大练水军,随时会南下攻占荆州。鲁肃连忙向孙权进言,说这绝不再是图荆州的好时机了,此时若攻打荆州,必为曹一操一所乘。此时要想的,是先扛住曹一操一大军再说。

那怎么办呢?鲁肃为孙权挑选了一个盟友,利用他,来做孙权抵抗曹一操一的先锋。我们当然知道,这个盟友,就是刘备。

刘备,一介平民,织席贩履之辈。他曾经上过学,在上学的时候还结识了后来称霸一方的枭雄公孙瓒。但刘备不一爱一读书,平时就喜欢交朋友。刘备交朋友的眼光就不说了,高到吓人,他只跟俩人交好,这俩人后来还偏偏是成为当世顶尖的两大名将关羽、张飞。

显然刘备是有野心的,可在那个纷乱的时代,白手起家太难了。当时割据的诸侯中间,要么像刘表、刘焉、陶谦这样,本来就是朝廷封的州刺史;要么像董卓、公孙瓒、马腾这样,是朝廷驻守边关的猛将;要么就像袁绍、袁术那样,有着深厚的门第资源。真正白手起家而成大业的,基本只有俩人:曹一操一、孙策。

刘备当然没有曹一操一那样冠绝当世的才干,跟孙策比起来亦有不及。何况孙策是吴人,吴地属于边角之地,相对不大受重视,而刘备是河北人,周边势力错综复杂,根本没有发展空间。因而刘备虽也能聚起数千之众,但一直都得靠依附于别人活着。

想要依附于别人,就得有人愿意收留。刘备自有其过人之处,无论他投奔谁,谁都能收留他,哪怕之前有仇,也能够善待、重用他。

191年,他首先投奔他的同学公孙瓒,助他对抗袁绍。

194年,曹一操一攻打陶谦,陶谦向公孙瓒的大将田楷求救,当时刘备正在田楷手下,便与之一同救助陶谦。后来曹一操一因后院起火撤军,陶谦干脆在临终前将徐州让给刘备。

196年,袁术攻打徐州,刘备出兵迎战,但后院的下邳城却被吕布偷袭。后来吕布射戟辕门,让袁术罢兵,刘备暂时依附于吕布,驻于小沛。刘备心有不甘,不久就募集万余人马,结果为吕布所忌。吕布攻打小沛,刘备大败,投奔曹一操一。曹一操一对刘备极是欣赏,遂有了那幕经典的煮酒论英雄。

199年,刘备杀徐州刺史车胄而自立,与袁绍结盟,反叛曹一操一。曹一操一在极紧张的形势之下毅然东击刘备,刘备大败,往投袁绍。关羽也在此战被曹一操一所擒,归降曹一操一。其后官渡大战的序曲白马之战中,关羽“望见颜良麾盖,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成为一个经典的历史镜头。但无论曹一操一对关羽如何礼敬有加,关羽最终还是封金而去,投奔刘备,关羽也就此成为千古以来忠义的化身。

对关羽,我是欣赏的。很多时候,我们都会说我们做的某某错误决定是被迫的,是形势使然,但大多数时候,那不过是借口罢了。关键在于,许多人“被迫”做了某些决定之后,就会按照这个决定继续走下去,而不再有改正错误的勇气,和重新来过的决心。关羽用自己的行动,将这些借口统统封杀在历史之中。以曹一操一的胸襟气度,自然对关羽的高义推崇备至,因而阻止了左右的追击,成全了关羽的千古英名。

200年,刘关张聚首之后,刘备眼看在袁绍处无望成就大业,遂C

脱离袁绍,奔荆州投奔刘表。刘表以上宾之礼待之,令刘备驻军新野。刘备仍不得半分施展,在此一驻就驻了七年,直到他寻见了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人物——诸葛亮。

此一段佳话就毋庸赘言了。刘备三顾茅庐,方才得见了这位僻居深野的传奇隐士。而诸葛亮随即就以一段一精一彩之极的高论,向刘备证明,他跑这三趟路,比他这十年的努力还要有意义得多。

“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一操一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一操一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一操一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这番“隆中对”之所以在历代广为传颂,主要在于它异常清晰。它不仅仅是“足不出户而知天下三分”,而且是一个已经完全成型的战略部署。稍有头脑的人都能看出来,只要照着它做,前路就会立刻光明起来。它看起来并不复杂,但身处时局之中,能够观察得如此透彻明了,策划得如此细致明确,几无可能。

孙权不听鲁肃等人的建议,固然有孙权自己的问题,但与鲁肃等人的战略细节并不明确也有关系。倘使孙权能够早日听到这篇“隆中对”,那我打赌以孙权的眼光和江东的实力,天下早已一分为二,形势早已完全不同。而刘备也正是沿着诸葛亮给他铺设的道路,数年之内,从一个流一浪一英雄发展成能够与曹一操一争锋的大诸侯。后来刘备之败,也正在于与此战略发生了矛盾。

古往今来论及战略者多矣,但“隆中对”的细致明确,无与伦比。且不论诸葛亮其余才华如何,仅就战略眼光一项,已是天下第一。

刘备显然完全被这篇对答震住了,他力邀诸葛亮出山,并自此引为心腹,地位还在关张之上。

可刘备找到诸葛亮实在太晚了一点,诸葛亮出山没多久,曹一操一大军南下,破荆州,刘备向南逃窜,曹一操一一日一一夜之间追至当一陽一长坂,刘备抛弃妻子独自奔逃,全赖赵云怀抱幼子、保护夫人,冲出重围。张飞率二十骑于桥头断后,以一怒之威吓退曹军,刘备方才得脱大难。

也正在长坂坡上,刘备见到了从东边星夜赶来的鲁肃。已经无家可归的刘备终于找到了救星,于是诸葛亮亲赴江东,促成了那场惊天动地的赤壁之战。请看下集——赤壁鏖兵(下)。

上一章 · 章节列表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