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独尊儒术(下)

上一章 · 章节列表 · 下一章

【192】独尊儒术(下)

我们上文说过,几百年来,儒门的势力一直不小。董仲舒到底是凭什么从万千儒生当中脱颖而出,一举赢得汉武帝的赏识呢?

这恐怕主要归功于他对儒家思想的改造。

这个改造当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给儒学赋予了更强的宗教意味。

我们在第5、6节分析过宗教产生的原因。它是安一抚人类心灵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

历史写到现在,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在古文明世界里,宗教在维护一个国家的统治当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埃及、苏美尔-巴比伦、印度、波斯、奥尓梅克,莫不如此。

而在这众多文明古国当中,只有两个例外。一个是希腊,另一个是中国。

这两个文明地区的人们,没有那种比较纯粹的神祗崇拜。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希腊文明与中华文明具有极高的思想水准,才能用它们特有的思维方式去取代宗教的功用。

事实上,这是一种十分奇特的文明现象。对于人类来说,理解哲学总不及皈依宗教那般方便快捷。在人类的心理上,相信神总比相信自己更容易得到解脱。

因此,在中国的春秋战国和希腊的黄金时代这两大人类思想高一潮过去之后,哲学又渐渐抵挡不住宗教了。此时的希腊已经沦为罗马的一个行省,并将在日后与罗马帝国一起融入基督教世界。

而在中国,董仲舒也正是做了一件把哲学宗教化的事情。

中国的文化传统中有神么?我们说,当然有了。上至玉皇大帝、太上老君;下至灶王一爷、财神爷,咱们的神仙比哪个文化都不少。

可中国人有几个真正信他们呢?很少。他们都不能算是宗教一性一的神祗。

但有一个神,在中国人心目中却极其神圣,至高无上,不可替代。

它的名字,叫做“天”。

天的名字,几乎在中国每一部先秦经典里面都频频出现。

从《周易》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到《论语》的“吾谁欺,欺天乎”;从《老子》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到《荀子》的“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从《诗经》的“苍天,此何人哉”,到《楚辞》的“天命反侧,何罚何佑”……

可见,天的形象,在中国人心目中是根深蒂固的。任何一个文明里面,头顶上的天空都不具备像中华文明这么丰富而深刻的内涵。

结果,董仲舒敏锐地看出了“天”的意义:这是中国文化传统中最有潜力成为神祗的力量。

于是,他把战国时期开始盛行的具有神秘色彩的一陰一陽一、五行学说大幅添加到了儒家学说当中,从而开创了他那个著名的天人感应学说。

其实严格来说,“开创”这个词也不准确。战国时代中国出现了一部著名的医书《黄帝内经》,里面就大量地将一陰一陽一五行学说应用于人一体,天人感应之说随处可见。甚至董仲舒学说里很多地方有明显的继承痕迹。

我们来看一小段例子:

天有日月,人有两目。地有九州,人有九窍。天有风雨,人有喜怒。天有雷电,人有音声。天有四时,人有四肢。天有五音,人有五脏。天有六律,人有六腑。天有冬夏,人有寒热。……岁有三百六十五日,人有三百六十五节。

——《黄帝内经·灵枢·邪客》

人有三百六十五节,偶天之数也;形体骨肉,偶地之厚也;上有耳目聪明,日月之象也;体有空窍理脉,川谷之象也;心有哀乐喜怒,神气之类也;……内有五脏,副五行数也;外有四肢,副四时数也;占视占瞑,副昼夜也;占刚占柔,副冬夏也;占哀占乐,副一陰一陽一也。

——董仲舒《春秋繁露·人副天数》

这么看,董仲舒的理论也没有多么强的原创一性一。不过这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理论出现的时机极其合适。他把偏重于玄学的一陰一陽一学说、偏重于医学的《内经》理论,全部都扩展到哲学领域,给儒家学说铺上了一层浓重的宗教色彩。

“天”的地位,自此更加至高无上。而且所有儒家理论,都因为有了“天”的支持,而更加不可撼动。

比如说他提出的那个著名的“三纲五常”理论。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五常:仁、义、礼、智、信。

本来,这跟周公提出的以礼治国和孔子提出的那些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道理并没有什么区别。可在周公和孔子那里,这些都是比较自然的制度或道德规范,到了董仲舒这儿,他给这些理论做了许多跟“天”有关的神圣包装,这些教条便成了不可动摇的真理。

是什么力量可以让“君教臣死,臣不得不死;父教子亡,子不得不亡”?答案只有一个——宗教。(我们可以回想一下第24节亚伯拉罕献祭的故事。)虽说这句极端的话并不是董仲舒说的,但董仲舒的确奠定了君臣父子这套绝对纲常伦理的理论基石。

这样一套完美的用宗教统治人心的理论,身为统治者,岂有不欢迎的道理?虽然身为儒家传人,董仲舒给君王提出了不少德行上的限制。可这点限制跟它的功用相比,实在太微不足道了。我要是汉武帝,我也会来一个“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明确写道:“尊者取尊号,卑者取卑号。故德侔天地者,皇天佑而子之,号称天子。”

天子之名,是皇帝最耀眼的封号,是皇帝权威最有力的支持。

中国终于也跟埃及、巴比伦、亚述、波斯一样,走上了君权神授的道路。所不同的,只是在中国强大的哲学传统和儒家深厚的历史积淀下,董仲舒所编织的这套体系更庞大、更完整、更一精一深、更具威力。

九百年前,周公设计了那个美妙的笼子。中国人刚刚打破它,马上又钻进了董仲舒这个更华美更结实的笼子。

这一关,就是两千年。

下面就有个问题了:关在笼子里,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

我使用了“笼子”这个词,可能多少带了点感一情一色彩,颇有点拘束、禁锢的意思。那么我换个词,“房子”怎么样?笼子和房子究竟有什么区别?

房子对于人类来说,早已超越了遮风挡雨、取暖避寒的功能。它最大程度上解决了人类的安全感问题。人们熟悉它、一爱一惜它、眷恋它,于是给它起了一个很温情的名字——家。

其实笼子也是一个家。世界上所有的宗教也都是一个家。它们提一供的,是人类心灵的终极归宿。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的世界是一个宗教的世界,这也是为什么周公、孔子、董仲舒的思想能够从一问世起就广受欢迎,这也是为什么儒学能够贯穿中国历史两千多年,长盛不衰。

近一段时间社会上又掀起了一小股《论语》热。大家仔细品品《论语》,品品儒家学说,应该能够体会到其中的温暖、安宁与和谐。跟清远的道家、严肃的墨家、冷峻的法家相比,儒家更有理由称霸中国思想界。

其终极的原因就是:我们需要一个家。

事实是,接下来的两千年里,笼子里的中国文明,差不多有半数时间领先世界。

事实是,接下来的两千年里,笼子里的中国历史,辉煌灿烂,一精一彩纷呈。

自一个世纪前的新文化运动以来,我们又处在一个刚刚打破儒学笼子的时代。因此,对于那套笼子体系,我们不免总想到它的负面意义,就像刚刚从秦法中挣扎出来的汉人一样。

但如果我们耐心地重走两千年,再顺便睁眼看看同时代其它地方的文明进程,就会发现,这是一个相当了不起的政治成就、哲学成就、甚至宗教成就。

而儒家思想刚刚兴起的汉王朝,马上也将迎来它的鼎盛时期。这其中最伟大的成就,莫过于边境的平定,疆土的翻番。请看下集——匈奴之患。

上一章 · 章节列表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