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大汉开国(下)

上一章 · 章节列表 · 下一章

【185】大汉开国(下)

治理一个大国是很难的,在制度还并不完善的情况下去治理,则是难上加难。

刘邦天纵奇才,虽自幼不学无术,但极善用人。正是凭着这点,他安稳度过了打天下、坐天下的重重难关,使汉王朝有了今日的成就。可他的继承人呢?太子刘盈年仅16岁,且生一性一懦弱,他能保住大汉天下,能让汉王朝向前发展么?

是的,韩信、彭越、英布这三个最危险的敌人已经去掉了,可这还远远不够,前方仍是暗礁处处,危险重重。

为了汉朝的未来,那些有能力的人、有权力的人,不能不用,又不得不防。以太子的水平,根本没有如此高超的驭人之术。所以,刘邦必须妥贴地安排好身后之事。

于是,他结合时势,一精一心设下了一个三方制衡之局。

这三股势力,是当时,以及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左右汉朝政局最重要的力量。他们之间争斗的结果,直接决定了汉王朝的命运。

第一股势力,宗室。

尽诛异姓王之后,刘邦越想越觉得血浓于水,刘家的天下,还是要刘家人共同护卫,于是总共封了十个刘姓王。楚、齐、燕、赵、吴等等这些边境重地,都交到了刘姓封王的手中。

可是,这只解决了地方上的问题,中央不可能再交给刘姓子孙了,否则太子的皇位就坐得不安稳了。那么中央靠谁呢?

第二股势力,功臣。

天下初定时,最为可怕的是能统率千军万马的上将。相比起来,其它的功臣,威胁就小多了。他们是汉王朝将来所要倚重的力量。但是,这些功臣的领导者,一定不能在他们中间产生,必须由一个皇室的人来领导他们,可太子又不行。这本来是一个棘手的大问题,然而这几年发生的事情让刘邦找到了那个最合适的人选。

第三股势力,后宫。

第159节

这并不是一股经常在中国政治舞台上出现的力量,此前秦昭王之母宣太后倒是露过一下脸,但那时的秦国毕竟只是一方诸侯而已。而在汉朝这种大一统帝国的最高统治阶层中出现一位后宫女子,则完全是因为她太杰出了。

不用说,这位女子就是吕后。

要说刘邦这个人,其实是感情挺丰富的。项羽死的时候,他哭了;灭英布还乡的时候,他又哭了;而且明明觉得韩信、彭越非除不可,却始终下不了决心。

刘邦的心里是矛盾的。正当这个时候,吕后不但看破了他心中的矛盾,还一举帮他解决了问题。

她不关心韩信、彭越们是不是英雄,也不关心他们是否该死,她只知道,像这样的人必须除掉。然后,她就动手了。杀韩信、诛彭越,整个过程果敢决绝,令刘邦也心生敬意。

于是,刘邦临终前,我们的历史上难得地出现了一回皇帝向皇后托孤的场面。

萧何、曹参、王陵、陈平、周勃,刘邦把几位大汉重臣交到了吕后手中,后来的历史也证明,吕后的确带领这些人出色地完成了历史交给他们的过渡任务。

皇后,本身就是皇家成员。通常来说,权力交到她手上是没什么大问题的,可她的身后,却隐藏着一个巨大的利益集一团一。这个集一团一,正是随着吕后的掌权登上历史舞台,并将在日后的汉朝历史中产生巨大的影响。

那便是外戚。

外戚、宗室和功臣不同,功臣是靠着汗马功劳谋得的地位,而前两者主要是靠裙带关系。

这里面外戚和宗室又不同,宗室永远是宗室,裙带关系长久有效。可外戚就不行了,过了这村就没这店,裙带关系完全系于皇后一身,所以他们往往更加不安分,兴风作一浪一的可能一性一更大。

刘邦显然预见到了这一点,他一方面托孤吕后,另一方面却也防着吕家人作乱,这就引出了著名的白马之盟。

他死前召集群臣,与众人斩白马盟誓:“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明面上,这是防止异姓王死灰复燃;暗地里,却是将矛头直指吕家人。

让吕后领导功臣,由功臣限制外戚。生前就一精一准地预见到了死后的时局,并绝妙地安排下对策,刘邦实在不愧为一代天才领袖。

公元前195年,汉高祖刘邦去世,太子刘盈继位,为汉惠帝,大权掌于吕后之手。

吕后是一个相当优秀的政治家,最关键的是,她对自己有多少才能非常清楚,不会乱制定政策。她继续奉行汉初的休养生息,效果显著。

《史记》载:“孝惠皇帝、高后之时,黎民得离战国之苦,君臣俱欲休息乎无为,故惠帝垂拱,高后女主称制,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穑,衣食滋殖。”

大一统王朝最险恶的瓶颈危机,就这样在一个女子手中安然度过了。

在汉朝的发展过程中,吕后功不可没。她努力做到最好了,可她毕竟是人,她人一性一中难以去除的弱点,还是在汉初政坛掀起了一股巨一浪一。

事情的由头还在刘邦身上。

话说刘邦生前,是一个典型的贪花好色之人,登基为帝之后更加肆无忌惮,像吕后这种糟糠之妻是早已被他甩到脑后的。他最宠一爱一的,是一位戚夫人。

善妒是女人的天一性一,像吕后这种狠辣角色,妒忌越来越强烈之后,就化成了一种仇恨。

当然她的仇恨也并非全无道理,她在刘邦起事前就嫁给了刘邦,一路走来,经历磨难无数:监牢蹲过,俘虏做过,更不必说那大多数颠沛流离、无家可归的时候了。当一切终于结束,合家一团一圆,安定下来之后,她却突然发现,她为之付出的一切,早有人坐享其成,留给她的,只剩下一个冷冰冰的皇后宝座。更过分的是,戚夫人竟然想改立她的儿子刘如意为太子。幸亏张良及时献策,让刘盈卑辞请出德高望重的隐者“商山四皓”做靠山,让刘邦误以为太子“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翼已就,横绝四海”,才打消了废太子的念头。否则,恐怕吕后和惠帝早就靠边站了。

于是,等刘邦死后,吕后就开始了残忍的报复行动。

都说“最毒妇人心”。男人若是恨极一个人,多半会杀了他;可女人一旦恨上一个人,往往杀了都不够解恨。这其实是因为男权社会中女一性一的生存环境要艰苦得多,往往导致女人的心理更加扭曲。

吕后就是这样的。

她对付戚夫人的手段,便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彘”:“断戚夫人手足,去眼,烷耳,饮喑药,使居厕中,命曰‘人彘’。”

这是一个想想就令人脊背发凉的手段,即便当年被称之为魔鬼的亚述人也不过如此。

而吕后千不该万不该,竟把她那个年纪尚轻、心理脆弱的儿子拉来看她的战利品。结果惠帝看了之后,一精一神上受了严重的刺激,自此不理政务,整天在宫中饮酒度日,不久之后就死去了,年仅二十三岁。

惠帝是吕后唯一的儿子。他一死,吕后更加没有安全感。她一方面立一些小孩儿为皇帝,自己把持朝政,另一方面开始大肆扶植吕家人,直接导致了外戚势力的膨一胀。尤其是违背了高祖遗愿,封了几个吕姓王,致使朝臣的怨憎达到极点。

公元前180年,吕后去世,刘、吕之争总爆发。最终,在齐王刘襄(刘邦长孙)、周勃、陈平等人的努力下,刘氏获胜,吕后一门几被灭族。

可在此役获胜后,功劳最大的刘襄却并没有得到帝位。吕氏外戚给朝臣们带来了太大的心里一陰一影,周勃、陈平力主让母系势力最弱的代王刘恒继位。

此议最终被通过,二十四岁的刘恒,一个此前毫不起眼的皇子,在一片乱局中鬼使神差地登基,就此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局面。请看下集——文景之治。

上一章 · 章节列表 · 下一章